近日,由广州市黄埔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导、广东省科学院工业分析检测中心承担的(下文简称“工检中心”)2025年广州市黄埔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课程研发项目“科学如何突破人类认知与生存的边界”在黄埔区新港中学启动。工检中心的科普专家许珊研究员为师生们带来题为《驶向未来的绿色旅程—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的科普课程。

本次是《科学如何突破人类认知与生存的边界》系列科普课程的第一节课,许珊研究员围绕“科技如何突破能源之壁”这一核心议题,从太阳能、风能,到氢能与核能,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新能源的技术迭代路径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进化脉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源变革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许珊博士精心制作的图文并茂课件成为课程的一大亮点。课件中既有清晰的数据图表,直观展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规模;又有生动的示意图与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技术原理;还有丰富的实际案例图片,让抽象的科技知识变得具象可感。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难度,更激发了他们对新能源科技的探索兴趣。

讲座来到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率先起身,好奇地问道:“老师,请具体说说潮汐能是怎么发电的呢?”许珊博士笑着说到:“潮汐能是利用潮水涨潮落潮时的势能差来发电的。势能的概念将在你们高年级时的物理课上学习,现在简单地说就是当涨潮时,顺应潮水的方向,带动水下转轮转动,从而正向发电;当退潮时,水下转轮又会被退潮的力量带动着,反向发电。所以潮汐发电可以做到双向发电的。”同学听后满意的点点头。随后,同学们又对核能以及光伏发电等问题展开提问。许珊研究员博士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逐一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现场互动热烈,激发了学生对绿色科技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

本次科普课不仅让学生们系统了解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引导学生跳出单一的知识学习,从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思考科技突破能源边界的重要意义。正如许珊博士在课程结尾所说:“能源之壁的突破,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人类对自身生存边界的拓展。未来,需要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继续探索,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用科学的力量推动能源变革,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普讲座活动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讲座是工检中心与黄埔区新港中学在科普教育工作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新材料、显微技术、探月卫星等前沿领域科普系列课程进校园,希望通过这些多元化的科普课程,打破课堂与前沿科技的壁垒,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培养科学思维、激发探索热情,为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播下希望的种子。
供稿:技术质量部